你的位置:网站首页> 天使之光> 科普园地 >扩大认知 遏制耐药

扩大认知 遏制耐药

发布时间:2021-11-18 浏览次数 1551

微信图片_20211117144011.jpg


新冠疫情,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染病的危害。但大家不知道的是,另一场危害不亚于新冠疫情的全球公共卫生威胁,也已悄然而至,这就是“微生物耐药”。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危机的认识;牢固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,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,营造全社会关心、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。下面给大家普及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。

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?

抗微生物药物,也即抗感染药物,即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,包括抗细菌药(抗生素)、抗病毒药、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,可以预防和治疗人类、动物和植物的感染。抗微生物药物为人类、动物、植物的健康保驾护航!

抗微生物药物药包括哪些?

抗菌药物是抗微生物药物里最主要的一大类药物,包括β-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、大环内酯类、四环素类、氯霉素类、多肽类、林可霉素类、氟喹酮类、磷霉素类、磺胺类等。

什么是微生物耐药?

既往可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抗微生物药物,不再有效,或者药效减弱。如此一来,本应该有效的治疗方案,变得难以奏效,本可以治愈的疾病,也变得难以治愈,造成感染扩散、患者严重伤残和死亡。微生物耐药,导致人类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!

为什么会出现微生物耐药?

误用和过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是导致微生物耐药的最主要原因。抑制或杀死了敏感的微生物,促进了耐药微生物的生长,打破了生态的平衡,造成了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,“超级细菌”“超级真菌”不断涌现。被药物喂出来的超级耐药菌!

微生物耐药会有什么危害?

1.细菌产生耐药性;

2.菌群失调,导致二重感染;

3.药不对症,感染加重恶化;

4.引起药源性不良反应,轻者感到不适,重者致残,死亡;

5.浪费药物资源,增加医疗费用负担。

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,任由耐药性发展,那么预计到2050年,全球每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耐药菌的感染,经济损失将达到100万亿美元。失去抗微生物药物的保护,人类、动物、植物的健康,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影响,微生物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。 

常见滥用抗菌药表现在哪些方面?

1、不该用药时却用了。

2、滥选抗菌药品种。

3、用药剂量与疗程不合适。一旦病情缓解,就随心所欲减量或者停用。抗菌素没用够,病情容易复发,而且容易产生耐药。相反,有人用抗菌药时间太长,5-7天的疗程却用半个月,也会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

4、盲目联合用药。

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?

1、肝脏损害,通常抗菌药物吸收后在肝脏代谢,故肝脏易受抗菌药物损伤;

2、肾脏损害,通常药物经肠道吸收,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,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伤;

3、神经系统损害:中枢神经系统、听力、视力、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

4、血液系统损害: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,致血细胞减少,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及全血系统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;

5、消化道反应: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及腹泻等

6、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;

7、过敏反应,此反应最严重或最常见。

如何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?

合理应用抗菌药包括两方面:一是应该使用抗菌药时,要当机立断,剂量要用足,疗程要用够;二是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决定口服、注射用药原则。不要随意停停用用,如果随便停药,残留的细菌可能“东山再起”导致病情复发,如此反复也增加耐药性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、症状消退后72~96小时。但败血症、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,需较长疗程才能彻底治愈,并防止复发。谨慎局部用药,局部用药(即涂抹等方式)比全身用药(即口服、注射、静脉滴注)更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。

选择抗菌药物时,应考虑病人所感染的微生物种类,病人的状态以及药物的抗菌谱、选择性和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,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,不用广谱,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,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。

轻度和中度感染,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,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,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,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,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,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,理论上应根据微生物药敏试验选择药物,但药敏实验多需要数天才有结果,故应先根据感染的特点与经验用药,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调整。

服用抗菌药物时如何注意给药间隔?

以往的“白天给药、晚上停用”方案,通常不符合抗菌药物的特点。现在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日剂量可平分为2-3次,每日2次者,可在8时及20时各给1次,每日三次者可在6时、14时及22时分别给药1次。24小时持续静滴一般并无必要。病人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。